1. 本周主题
看了@脱不花 讲的一段话,她说: 认识师傅的第一天,他送了我一本书。
我一直记得,他在书上写了一段话。
前半句是“于失道者,示其正路” 意思是一个人要是迷失了方向,你得负责把他带回正道,不能让他继续迷茫。
后半句,“于暗夜中,为做明灯”。 不要管别人,也不管周围黑不黑。
我们常常会抱怨,哎呀,这也太黑了,心里满是愤怒。 但师傅说,要“于暗夜中,为做明灯”,自己亮起来就行。
反过来讲,只要有一盏灯,哪怕天再黑,也不算是暗夜。 我们唯一能对自己提的要求,就是让自己亮着,你黑你的,我亮我的。
给人勇气可比给人能力和方法重要多了,毕竟谁都不傻 一旦勇气被点燃,找能力、找知识、找方法,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难事。
因此,人生最辉煌的一天,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刻,而是怀揣着勇气向人生发起挑战的那一刻。
“于暗夜中,为做明灯”,这句话真是妙。要求人要有强大的信念和内心力量,不仅能让自己顶天立地,还能够辐射他人。我期盼着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内心笃定的人。
最后一句话我也超级喜欢。“成功”始于行动的第一步:拿出勇气面对挑战。接近中年,冥冥中,我才感觉自己获取到了所谓的“勇气”。正在努力的去勇敢做自己,勇敢走自己的路。
最近我就做了一个非常需要“勇气”的决定,近期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,来说说这个事。到了三十几岁的年纪,开始重新向人生发起了挑战。
2.阅读
2.1. 困在好评里的网约车司机
一旦这个指标被拎出来,变成了硬性的考核内容,变成了KPI,并且和奖金挂钩时,它就非常容易引发行为的扭曲。
因为人们,会“聪明地”围绕这个KPI去工作,而不是围绕KPI背后真正的目标去工作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。在经济学上,这叫做“古德哈特定律”(Goodhart’s Law):当一个政策被用作目标时,它就不再是一个好政策。
何同学的“好评风波”,或许提醒了我们,思考这么一件事:激励机制,和真正目标,是一致的吗?它们,和用户、员工的直觉,是一致的吗?毕竟, 一个好的系统,应该引导人向善,而不是逼着人表演,甚至作弊。
对于规则制定者来说,制定 KPI 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,很难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心欢喜的政策。有可能综合考虑后,还是只能根据当前情况取权重最高考核项目。
因此,我认为 KPI 在执行阶段,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反馈收集机制,去了解不同的人对 KPI 的理解程度、对 KPI 的看法和建议,在后续执行的过程中补充相关的应对措施,去帮助执行者更好的达成 KPI,这样最终目的才能更好的达成。而不是定好 KPI 后,就只是冷冰冰的追进度,卡时间节点。
对于执行者来说,我觉得要搞清楚 KPI 冷冰冰数字后的真实目的。在能够做到的情况下,去朝着真实目标努力,而不是糊弄 – 所谓的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这样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好,没有充分去发挥自己的能力,另一方面来说:集体的 KPI 要是不好,个人的 KPI 通常也不会好到哪去。糊弄,对于执行者来说,是一个双输的结局。
如果 KPI 制定的离谱,而且反馈又无效,甚至都没有反馈渠道,对于执行者来说,确实是挺灾难的。用网友面对困难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来说:,那就只能:要么忍,要么反抗,要么“滚”(离开公司)。
2.2. 句子/论坛
参考DeepSeek规划的“普通人收入分配公式”:
50%,用于“房租、水电、伙食”等生存开销;
20%,用于强制储蓄;
15%,用于“通勤、话费、日用品”等日常开销;
10%,用于人情往来等弹性开销;
5%,用于“买书、学技能”等自我投资。
最重要的,是牢记一个终极心法:
普通人“财富自由”的关键从不是暴富,而是“少做梦+少踩坑+持续积累”。
工作了十来年后,我终于彻底放弃了“暴富”、“财富自由”这样的美梦。终于明白,人应该追求的:是智慧和自我实现,而不是金钱。在追求的时候,享受过程,那这一生便是值了,而不是说我资产达到 XXX 就值了。
「最好的工作是持续学习者在自由市场中的创造力表达。」 真是精辟到不能再精辟了。
什么是最好的工作?
Naval:「最好的工作既不是被权威分配的,也不是被学历认证的。最好的工作是持续学习者在自由市场中的创造力表达。」
传统学历教育逐渐失效,未来的世界也没有权威,市场筛选的是能不断学习和适应的人。
而如果你是一个能够持续学习的人,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市场中,你不必通过任何人的许可,你就能通过你的创造力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满足需求,提供价值,同时实现自我表达。
而那个时候,这份工作也就可不再称为工作,它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本身,your way of being,你重新创造了你的生活。 持续学习,持续观察,持续创造,持续适应。
做一个人的公司,走自己的路,过自己的人生。

这幅图做的真好,生活中大多数的困难,都能用这几个精神之力去面对。让自己不再内耗,做到自洽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