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周刊第24期:你发朋友圈会焦虑吗?

微信最新潜规则:你发的每条朋友圈,都在出卖你

少了真诚欣赏,多了逢场作戏,夹杂着没人能舍弃的“潜规则”。

不期待得到所有人的认可,只与真正懂自己的人产生共鸣。

有赞挺好,无赞安好。

以前发朋友圈,确实会经常焦虑:又希望别人看到后,表示认同、点赞;又担心有人不喜欢,或者内容触犯到一些人。

后来就尽可能的回归初心:我只是分享我自己,仅此而已。别人互动与否,怎么反应,不是我能管得到的事情,也与我无关。我只需趁着心情,分享此时此刻,如文末所说:有赞挺好,无赞安好。以前扭捏的时候,还曾经关掉朋友圈一段时间,现在不仅经常分享,还没有所谓的三天、三个月可见。

我觉得朋友圈就是我的名片,认识新朋友后,来不及说介绍那么多,你就去我的朋友圈翻一翻吧,我建号以来发的所有信息,你都可以看。你会发现我养过仓鼠、养过狗子,追过 running man,学过一点点钢琴,会一点点尤克里里、吉他,喜欢玩游戏,曾经是一个果粉,喜欢拍照,喜欢各种运动等等。不过估计也没有人能翻到那么远。我刚看了下我第一条朋友圈是 2013年8月份的。

哎呀,有点可惜,发现以前一些好玩的想发出来,但是朋友圈发不出来。后续得找个其他平台当朋友圈备份,哈哈哈。

我整理这份周刊,亦是如此吧。希望自己能够长期坚持一些有益的事情,如果能够让一些人产生共鸣,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。

内容农场,剧本新闻,长在脑袋上的摄像头:我们的平行时空 | 丁阳 一席少年第3位讲者

说明社交媒体上的这种谣言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对真实性的判断,往大了说,甚至侵蚀了人们的认知能力。有不少人甚至是活在平行时空之中。
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在他的著名作品《思考快与慢》里面提到,人类的思考有两种系统:一种是做快决定的下意识的系统,只要看到某个信息他就觉得是真的;而另一种是用于做慢决定的深度思考的系统,这种系统是用来怀疑和批判的。

算法推荐、流量激励,在这些机制的加持下,一个内容生产者有非常大的动机去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,或者持有非常极端的立场。再往前一步,可不就是制造谣言了吗?

在这种情况下,就出现了“内容农场”。其实就是一些人用工业化的手段,规模化地生产那些低可信度、缺乏深度、没有实用价值的信息,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垃圾信息制造机。你在网上一搜,每个平台都会出现大量一模一样的内容。

套路一:拼凑既有素材,加工成能操控人们情感的内容
套路二:配合固有认知,生成似是而非的谣言
套路三:摆拍视频
套路四:借助AI造谣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辨别真假的能力,不被谣言所左右。

网上冲浪,仅当图一乐。任何试图传达信息,改变你认知的内容,都需要谨慎对待。要是信了太多假新闻,那么就像电影”楚门的世界“那样,你人在真实世界,但是你的认知是被这些虚假的营销号给圈起来了。

AI 时代如何做独立开发

快速上线,先起飞再加油。先验证用户需求,再决定是否继续投入,是独立开发者或小团队做产品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。

做得快不如做得精,如果快速上线跑通了 PMF,还是应该坚持做下去。长期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品质,是我对后来者的建议,也是对自己的告诫。

理想主义是一把双刃剑,梦想可以很大,切入应该要小。独立开发者或小团队,从垂直赛道切入,不会有太大的资源整合压力,竞争更小,产品效果更收敛,粘性更高,也更容易产生正反馈。

独立开发者或小团队,需要对资本祛魅。专注迭代产品,持续商业化,如果能自己造血,就不需要用资本做杠杆。

最后一点感悟就是我个人的人生信条了:做产品最重要的是开心。

今年 Agent 创业非常火,看到一个说法:所有的 SaaS 产品,都值得用 Agent 重新做一遍。

这样的文章,最近看到很多,AI 来了有很多很多的机会。确实,我也觉得。在休息的这段时间,我看了不少文章,跟不同的人聊天,思维逐渐打开,发现:只要有想法,肯行动,在这个时代,不会连饭都吃不上。如果还能够持续学习,那么我觉得有很大的概率能生活得不错。

我已经开始我自由职业的第一个项目了,等上线的那天,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和收获。

12个月从0到百万,一个普通人可复制的4步创业蓝图

第一步:创业前的准备
第二步:思想先行,认知升级
第三步:如何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商业点子
第四步:发现你的“不公平优势”

只要你想学,现在几乎是没有学不到的东西。所以要努力打开思维,想要有不寻常的收获,就要有不寻常的思考和行动。

“如果您需要帮助,可以拍拍我”

这样的人,身上真的发着光!

【图说长沙】吃个饭还要签生死状?

挺有意思的栏目。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INDEX